今天是2025年07月1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人工智能适老服务调研:社区实践显成效,数字鸿沟待弥合

7月9日电(通讯员程婷婷 曾美琳)2025年7月3日至8日,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摆渡人”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人工智能在老年群体中的应用现状,通过社区深度调研与公共场所问卷采访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探究老年人使用人工智能(AI)的需求与挑战,为破解“数字鸿沟”难题寻找现实路径。

社区调研:人工智能+养老模式显成效,科技赋能晚年生活

实践期间,团队先后深入武昌区北环路社区、江岸区劳动街惠中社区、汉阳区百灵社区,通过与社区工作者座谈、实地考察智能设施建设等形式,详细了解武汉城区“人工智能+养老”试点工作的推进情况。调研发现,目前武汉市内人工智能+养老的试验社区在将人工智能融入养老社区服务工作方面成果显著。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各社区积极整合资源,已构建起多维度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基础服务,利用智能系统精准对接老年群体需求,实现高效服务,科技赋能养老的成效逐步显现。

图为社区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人工智能运用到养老服务的工作 张蓉 摄

 图为社区养老用品展示 翟昊帆 摄

其中,北环路社区的颐养中心堪称智能养老的典型样本。在该社区2至3楼的活动区域,智能设备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小度智能屏实时响应老人语音指令,智能马桶配备人体感应等等。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到,这些设备不仅简化了服务流程,更实现了“需求响应—服务跟进—反馈调整”的闭环管理。此外,该社区在高龄老人招呼方面也形成特色。针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社区部署了远程监护系统,一旦出现异常数据,社区将及时派人去帮助老人,这极大地保障了高龄老人的人身安全,减轻了其儿女的负担。不过调研也发现,部分社区仍存在智能设备使用率偏低、人工智能未能有效融入养老工作等问题。反映出人工智能适老服务在落地环节仍需精细化打磨的问题。

问卷采访:老年群体态度分化,数字鸿沟呈现多元面相

为全面掌握老年群体对人工智能(AI)的真实认知,团队选取武昌江滩、沙湖公园、汉口江滩三处老年人集中的公共场所,开展随机问卷调查与一对一采访。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群体面对人工智能具有复杂心态。大部分的受访老人表示“从未使用过豆包、Deepseek等AI软件”,还有不少老年人坦言“从未听说过这些软件,并且未来也不愿意切不需要接触这些AI软件”。而操作门槛高、缺乏情感温度、主观学习意愿,成为老年人对AI“敬而远之”的三大主因。当然,也有部分受访老人展现出对人工智能的积极态度,他们普遍认为科技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因此他们愿意花时间自学或是通过家庭帮扶来使用人工智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武昌江滩调研 程婷婷 摄

实践启示:弥合鸿沟需多方合力,科技适老任重道远

此次实践调研让“数字摆渡人”团队对人工智能适老服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团队成员表示,从社区的智能养老实践到老年群体的真实反馈,既让他们看到了科技赋能养老的巨大潜力,也使其领悟到跨越代际间的数字差距,让科技真正惠及每一位老人这一工作的艰难。

调研结果表明,破解AI适老难题需构建“三方协同”机制:政府层面应继续完善适老标准体系,推动智能设备的适老改造发展;企业应强化用户思维,做到为民服务,开发操作简化、功能实用的老年版AI产品,如增加语音引导等功能;社区与家庭则需通过常态化培训与一对一帮扶,降低老年人的学习门槛。通过多方协同,为老年群体提供耐心的引导、适老的设计以及持续的服务,使得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来自人工智能时代的福利。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对人工智能适老服务的探索仍在继续。“数字摆渡人”团队表示,未来将基于调研成果持续探索,以实际行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助力于搭建更贴合老年人需求的“数字桥梁”。让科技惠及每一位老人,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社会公平的民生课题。唯有以耐心换理解、以服务保长效,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晚年生活的助手,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共享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

图为团队成员在汉口江滩前合影 王君怡 摄

上一篇: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与北京对外文化贸易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推社区文化与对外文贸深度融合
下一篇:湖北大学学子赴社区探寻AI服务创新与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路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