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陕西理工大学“艺术赋能·筑梦兴乡”社会实践团赴留坝县梭椤村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9日至25日,陕西理工大学“艺术赋能·筑梦兴乡”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梭椤村,以艺术为笔、以创新为墨,集中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艺术赋能为切入点,通过墙绘创作、美育支教、电商助农、产品设计、举办乡村民俗音乐节等多元化形式,为这座秦岭深处的传统村落注入新时代文化活力,探索出一条“艺术+公益+产业”的乡村振兴创新路径。

艺术为媒,绘就乡村文明新画卷

走进梭椤村,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墙绘格外引人注目。实践团结合当地自然风貌与民俗文化,以“秦岭生态”“农耕记忆”“乡风文明”为主题,在村内主干道及公共空间创作了总面积逾50平方米的墙绘作品,将原本斑驳的墙面转化为“露天美术馆”。“这些画让村子活了起来,连外地游客都停下来拍照!”村支书张秋菊表示。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为传播地方文化、增强村民认同感的精神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绘制“秦岭生态”主题墙绘,蒋雨轩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乡风文明”主题墙绘合照,蒋鸿立 摄

美育润心播种乡村教育新希望

针对当地留守儿童美育资源匮乏问题,实践团开设“艺术启蒙课堂”,通过扎染、剪纸、植物拓印等非遗手工技艺的教学,结合音乐、舞蹈等互动体验,激发30余名乡村儿童的艺术潜能,播种美育振兴的种子。“老师们,我会想你们的,记得常回来看看我们哟!”留守儿童轩轩在感谢信中真挚的话语,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实践团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更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将通过定期回访、远程指导等方式,确保美育种子在乡村持续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讲解漆扇非遗手工技艺,蒋雨轩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授当地留守儿童舞蹈《一起向未来》,蒋雨轩 摄

数字赋能,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实践团紧扣“电商助农”趋势,搭建“云端助农直播间”,推介梭椤村香菇酱、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直播累计观看点赞量破两万人次,带动销售额超千元。同时,团队深入调研当地文化资源,设计“梭椤小当家”系列文创IP,为当地企业设计农副产品包装,并将梭椤树、菜籽油、香菇等地域元素融入表情包、帆布包、文创礼盒等衍生品,实现农产品从“土特产”到“文化伴手礼”的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抖音平台直播销售特色农产品,张茜榕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设计系列文创IP、农副产品包装成果

音律传情,奏响文化振兴协奏曲

7月13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梭椤村首届民俗音乐节”在村老油坊广场举行。实践团联合当地民歌艺人、非遗传承人、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融合陕南民歌、现代民谣等艺术形式,吸引周边300余名村民现场观看、1000余名观众云端观看。音乐节同步设置农产品展销区,实现文化引流与经济增收双赢。“这些祖辈传下来的节目能登上现代舞台,我们感到特别自豪!”参演村民李大爷激动地表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留守儿童一起演唱《梭椤树下是我家》,贾新悦 摄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艺术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色彩斑斓的墙绘到欢声笑语的课堂,从云端助农的直播间到承载文化的文创产品,“艺术赋能·筑梦兴乡”社会实践团以青年之智、艺术之美、科技之力,在梭椤村这片热土上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人才支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据悉,该实践团已与梭椤村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未来将持续开展“艺术乡建”行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推动艺术成果转化,助力梭椤村打造“文旅融合示范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智慧。(陕西理工大学“艺术赋能·筑梦兴乡”社会实践团)

图为参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的合照,蒋鸿立 摄

上一篇:皖约红山·筑梦利辛:支教传情暖山野,同心共绘教育春
下一篇:浙江万里学院“蕲”心筑梦实践团赴蕲春调研 赋能甬黄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