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心护苗”遇见“银龄筑梦”:护理学子下乡架起红色传承“暖心桥”
如何让朱彦夫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怎样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7月14日至17日,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护理学院“彦心沂韵・红途探行”实践队师生,带着答案走进沂源县朱彦夫事迹展览馆、张店区高南村、高北村、柳毅社区及兴乔社区,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温情涌动的“红心护苗·银龄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精准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创新融合红色基因传承、专业护理服务与非遗文化体验,累计服务老人与儿童500余人次,受到社区群众热烈欢迎。
寻根铸魂:在英雄故里汲取前行力量
实践队将学习朱彦夫精神作为出征“第一课”。在朱彦夫事迹展览馆,队员们通过详实的历史文物、珍贵的影像资料和讲解员动情的讲述,沉浸式学习了这位“时代楷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身负重伤后,以钢铁般的意志实现生活自理,并创作出震撼人心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的非凡历程。“朱彦夫老英雄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与奉献。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他的精神就是我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灯塔!”护理专业学生张国春深受触动。此行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坚定了队员们用专业行动赓续红色血脉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朱彦夫事迹展览馆参观学习。
银龄筑梦:健康关怀传递红色温情
“ 朱彦夫老英雄的事迹,是我们那代人的精神支柱。看到你们年轻人来服务,还带着这股精气神,我们很欣慰!”在高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位老党员握着实践队员的手感慨道。实践队将红色精神学习转化为服务老人的实际行动。队员们与老党员、老人们围坐一堂,聆听他们讲述艰苦奋斗岁月里的红色故事,感悟信仰的力量。同时,队员们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带领老人们练习八段锦健身操,耐心讲解动作要领和养生益处。针对老人常见的失眠、颈肩不适等问题,细致地为老人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并传授简单的自我保健按摩方法。老人们的笑容和一声声“谢谢”,是对队员们专业服务与青春热情的最高褒奖。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高南村和老人交流红色精神。
红心护苗:非遗“工坊”播撒红色种子
在柳毅社区、兴乔社区和高南村的暑期托管课堂里,实践队精心打造的“红苗工坊”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队员们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融入趣味盎然的非遗体验。
巧手传“红”情:孩子们在指导下学习剪纸技艺,剪出鲜艳的五星红旗、闪闪的红星;用红色黏土认真捏制党徽、小红星模型。
匠心染“红”韵:体验神奇的扎染技艺,亲手制作出印有红色图案的扇子、手帕。
光影述“红”史:观看并参与表演红色主题皮影戏,在皮影的腾挪跳跃间,感受革命英雄故事的魅力。
“姐姐,我剪的五角星好看吗?”“哥哥,这个红军小人的皮影是怎么动的?”孩子们兴奋的提问和专注的眼神,正是红色种子悄然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党爱国爱传统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高南村和孩子们体验皮影戏。
双向奔赴:专业与情怀书写青春答卷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承红色精神,不仅需要铭记历史,更需要用专业技能去服务、用真情实意去关怀。”实践队员们在总结中纷纷表示。本次活动实现了三个“双向奔赴”:
精神传承的双向奔赴:老党员的深情讲述与青少年的求知探索,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专业与需求的双向奔赴:护理学子的专业技能,八段锦教学、耳穴贴压、慢性病健康宣教等精准对接了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非遗技艺的创新应用则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
服务与成长的双向奔赴:在为“一老一小”服务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化了对朱彦夫精神内核的理解,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坚定了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
护理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样板,持续深化“专业+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探索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未来计划将“红苗工坊”非遗课堂和“银龄健康驿站”服务项目在更多社区推广落地,让朱彦夫精神在服务奉献与代际接力中生生不息,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精湛技能和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卓越护理人才注入不竭动力。
通讯员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王宇坤(学生) 刘亚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