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3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古井润新苗:长沙千年街巷里的儿童友好社区实践

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台街道的繁华腹地,静卧着一口拥有两百年历史的丰泉古井。它不仅是这片区域的地理坐标,更成为一座城市温柔注视下一代成长的文明之眼。自2014年起,丰泉古井社区便以井为名,开启了一场以关爱城市流动儿童为核心的“青少年陪伴”建设探索。十年磨一剑,如今,这里已从一个普通的老城社区,蜕变为一个汇聚高校智慧、国际视野、社会力量与居民热情的“儿童友好”实践高地,其“青伴计划”成功打造出一个多方共治、富有温情的城市社区新范本,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宏图提供了宝贵的基层经验。

一、 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构建“资源友好”的坚实基座

社区治理,核心在党。丰泉古井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社区“两委”、关工委成员共同参与的“青伴计划”专项执行团队。社区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拥有156名党员,其中离退休老党员占比高达81%。这支“银发力量”成为社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积极参与专题党建联席会,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更通过“五老”人员的独特优势,构建了一个融家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青少年教育关爱平台。这种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模式,确保了儿童友好事业方向正、根基稳、动力足。

搭建校社平台,助力小候鸟计划

在“党委牵头”的框架下,社区创新性地运用“五社联动”机制,高效整合社会资源,精准回应居民需求。社区积极联合专业化社会组织,组建了公益性的项目志愿服务团队,实现了信息共享与资源共建。一个突出的成果是成功培育和孵化了“杨陶如家成长工作室”这一家庭服务品牌。该组织以社区家庭、儿童和青少年为核心服务对象,系统性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儿童性教育、家庭和谐关系构建等社区教育支持,有效弥补了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儿童·青年·艺术·社区”邻里节活动聘请“社区小画师”

此外,社区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妇儿工作模式。联合湖南大学等高校志愿者,持续定期地开展国学课堂、丰泉诗会、阳光暑假等品牌文化艺术活动。这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更将高校的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引入基层,充分发挥了社会专业团队和志愿服务在流动儿童关爱、家庭赋能中的积极作用,显著加强了基层青少年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赢得了儿童及家长的一致赞誉。这一系列的举措,正是对国家关于“健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号召的积极响应与生动实践。 

二、 空间赋能与精准服务:打造“服务友好”的温暖家园

儿童友好,理念先行,空间是载体。丰泉古井社区深刻理解“以儿童为中心”的内涵,将适儿化改造理念融入社区肌理。与在地商户“唐姑娘”共建的儿童友好书房,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静谧舒适的阅读与活动空间,成为社区的文化绿洲。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成功发动商户力量,让温暖关爱惠及更多孩子。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作为国家级3A景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在各出入口设置了显眼的“儿童友好社区地图”,并在街区项目、布景中巧妙植入儿童友好元素。

社区积极组建的“儿童友好店铺联盟”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有标识、有服务的联盟商户,免费为儿童提供饮水、雨伞、职业体验和活动场地等暖心服务。从一杯水、一把伞开始,儿童优先的共识从理念转化为可见、可感、可用的实际行动,极大地增强了街区内儿童参与的趣味性与归属感,真正实现了从“空间友好”到“服务友好”的跨越。

而针对流动儿童这一核心群体,社区的工作显得尤为精准和深入。项目在湖南大学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沈瑶教授团队的学术指导下,开展了细致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情况调研,并为此建立了详尽的“小候鸟”档案和“儿童友好”社区微信群。通过“家成长”系列线上线下课程,项目从个人成长、家庭关系、社区支持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精准辅导与支持,助力他们打破与城市的内在隔阂,实现从“流入”到“融入”的关键转变。

三、 有机更新与文化浸润:营造“环境友好”的成长沃土

2018年,芙蓉区启动白果园城市有机更新改造项目,这为丰泉古井社区的儿童友好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项目并未停留在简单的硬件升级上,而是秉持“政策友好推动环境友好”的理念,将儿童友好的社区发展深度融入社区硬件设施、宜居功能的更新改造中。

丰泉古井家成长工作室亲子活动

老建筑有机更新激发了城市“新”活力。更新完成后,古韵白果园增添了令人欣喜的新色彩:讲述故事的彩绘墙、安全趣味的儿童友好步道、互动有趣的敲敲音乐墙、生机盎然的屋顶花园等。这些设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让古老的街巷焕发出适合全龄段、特别是儿童的新生机。

更重要的是,社区借助辖区浓厚的历史底蕴,以城市更新为支点,打造了“红色记忆”研学路线。孩子们可以参观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湖南省粮食局旧办公楼等文物点,同时参与街区儿童友好店铺的手工、茶话会、街巷游戏节、墙绘等活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活泼的当代生活完美结合,让儿童在游玩中学习,在体验中传承,深刻感受儿童友好街区研学的独特魅力。

社区持续开展的“城市人文”参与式设计亲子活动、“妈妈赋能计划”、“爱心结对”等活动,则进一步从软环境上营造了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和社区氛围。关注点超越了儿童本身,延伸至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乃至成人之间的健康和谐关系建立,真正推动了以人文营造为主导的儿童友好、女性友好、家庭友好社区建设。

四、多元参与与代际融合:实现“互动友好”的社区治理

丰泉古井社区的卓越之处,在于它成功激发了社区内在的、可持续的活力,实现了真正的“互动友好”。这其中,“五老”人员再次成为中流砥柱。他们组建的“邻里守望”志愿者服务联盟,下辖“爱心敲门”亲情队、“知心大妈”关爱队、“平安丰泉”巡逻队、“小巷管家”便民队等多支队伍,常年穿梭于辖区大街小巷,构成了社区安全与温情的毛细血管网络。

丰泉古井社区孝文化节,志愿者手绘孝文化衫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平安丰泉”义务巡逻队由“五老”志愿者们自发组成,每日对辖区网吧、游戏厅、学校周边进行定时定点巡查,全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用实际行动守护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们不仅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当骨干,更在自我服务中挑重担,在亲情关爱中任主角,完美诠释了“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与价值。

与此同时,社区着力培育儿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成立“儿童议事会”、“城市候鸟儿童文艺团”、“书香小队儿童志愿队”,开展“没有围墙的学校”街巷游学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小候鸟”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与能力。孩子们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社区建设的“小能人”和“小主人”。自计划启动以来,社区已组织各类主题活动400余场,包括丰泉诗会、戏剧展演、公益课堂等,这些活动不仅受到热烈追捧,更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经验与启示:小触媒激活大共治的丰泉智慧

丰泉古井社区的“青伴计划”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基层治理经验。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功整合了政府、高校、社会、市场、居民等多元力量,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六一儿童节共绘全家福

二是因街制宜,选取“触媒”。每个街区都有其独特基因。丰泉古井社区精准地选择了“儿童”和“色彩”作为激活社区更新的“触媒”,它们天然具有吸引各方关注、激发参与兴趣的特性,成功带动了全龄友好建设,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是空间连接,表里结合。社区的成功在于没有将更新停留在表面工程,而是将物质空间的更新(“表”)与人文精神的营造(“里”)紧密结合。用空间激发社区活力,用文化凝聚社区认同,最终实现了从多元角色初显,到多元力量扩大,再到多元角色良好互动的良性循环,绘就了一幅多元协同共治的和谐画卷。

社区小候鸟们自编自导“西瓜音乐趴”

在国家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宏大背景下,丰泉古井社区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友好源于细节处的关怀、源于机制上的创新、源于每一位居民的参与。这里的故事证明,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恰恰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年轻的成员。丰泉古井社区的“青伴计划”,正让每一只“小候鸟”的成长天空,变得更加晴朗和广阔。

上一篇:阳光农险:发挥专业优势 提升农险服务能力
下一篇:湖北省楚萌杯幼儿平衡车联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