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湖南韶山:AI课堂进乡村 点燃孩童科技梦

为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在乡村地区的普及路径与挑战,助力乡村儿童拥抱科技浪潮,7月10日-11日,上海交通大学“AI进山记—乡村儿童人工智能接触与挑战”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奔赴湖南省韶山市杨林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此行聚焦乡村儿童群体,旨在通过实地授课、深度调研与访谈,了解乡村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需求与困难,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贡献交大智慧。

实践团与老师合影留念。赵晨媛供图

实践团入乡深调研,共筑乡村科教梦。实践团首先深入调研了支持乡村儿童科技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先后采访了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副秘书长钟大蔚、韶山市杨林乡人民政府宣传专干兼团委副书记张晋之、快乐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秘书长唐小玲以及韶山市杨林乡学校教学副校长兼韶山市姜堰希望学校校长苏瑶。

钟大蔚副秘书长在访谈中强调湖南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已有初步建设和发展,但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仍需重点考虑基础设施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关键因素,并表示愿意大力支持实践团的后续深入调研。

张晋之老师提到杨林乡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结合思政课的尝试,基础设施、隔代教育等将成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难点,建议可以积极使用原有的知识科普阵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践团对老师进行采访调研。赵晨媛供图

唐小玲秘书长则着重强调了项目“持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需要有完整、可落地的方案来确保长期效果。她表示公益组织非常愿意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乡村地区的落实,并热切希望实践团能将更多优质的AI课堂带到乡村。

苏瑶校长从基层教育者的视角指出,学校对科技教育有着迫切需求,但目前师生实际接触AI的机会仍然较少,人工智能教育主要停留在竞赛层面。她希望以此项目为契机,与高校、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建立联系,共同构建系统化的AI课程合作体系。

 

实践团对老师进行采访调研。赵晨媛供图

AI课堂进乡村,点燃孩童科技梦。7月11日下午,在杨林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于杨林乡215会议室为当地招募的60名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AI启蒙课堂”。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及其对未来生活的深远影响。实践团成员们通过互动演示、趣味问答和简单的AI体验环节,将看似高深的AI技术以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课堂上气氛活跃,孩子们踊跃参与,反响热烈。校长苏瑶在观摩后再次表示,这样的课程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意义非凡。

实践团成员与同学们合影。赵晨媛供图

深度调研摸实情,倾听心声谋良策。授课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随即展开了扎实的调研工作。通过向参与儿童发放问卷,实践团系统收集了孩子们对AI的认知程度、学习兴趣、接触障碍以及对未来科技教育的期望等一手数据。考虑到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智能手机等设备,实践团创新采用了“问卷+后续访谈”的模式:现场完成纸质问卷填写,并为无智能手机的儿童登记联系方式,以便活动结束后进行更深入的补充访谈。

最后,实践团重点访谈了10余名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倾听他们的个人故事、学习环境和对科技发展的真实想法,获取了更为细致和感性的信息。这些来自孩子、教育管理者、公益组织及政府部门的丰富一手资料相互印证,为实践团全面分析乡村儿童在接触AI过程中面临的独特挑战、评估现有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效性以及探索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坚实而多维度的依据。

本次“AI进山记”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播,更是一次深情的对话与扎实的调研。实践团通过课堂实践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将前沿的AI知识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心中,更深入洞察了乡村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图景、迫切需求以及构建有效支持网络的关键要素。相关调研成果,特别是关于基础设施、人才建设、项目持续性、课程体系合作等方面的深入发现,将为优化乡村科技教育资源供给、推动社会力量协同发力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践洞见,以实际行动践行上海交通大学服务社会、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供稿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AI进山记”实践团 通讯员 林丹婷 王子伦)

上一篇:汽院学子护桑榆,凌云志愿暖人心
下一篇:湘陕两地高校联合课题组开展系列调研 助力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