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1月2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首届社博会·聚光灯|专家圆桌会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发展

2025年11月13日,首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发展”专家圆桌会议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长陈越良在致辞中指出,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最深沉、最生动的实践场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感知美好生活的“最初一公里”,如何让社区发展成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温暖答卷,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时代之问。

图/中国社区发展协会陈越良会长致辞

陈越良强调,现代社区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建构,它关乎制度的设计、文化的培育、关系的修复、共识的凝聚,同时也是一场社区业态的建构,它关乎AI、网络时代、新市场形态和社区形态的凝聚。会议议题无不彰显着专家学者们对于社区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对人民群众期盼的积极回应。

图/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何艳玲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何艳玲指出,技术应用应细化民情识别颗粒度,通过民主化与数智化结合,精准对接迫切群体需求,同时优化财政支出逻辑,让公共投入真正回应群众日常生活痛点。

东北大学张雷教授提出“慧管制”物业管理新模式,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与智能合约原理,实现物业费收支全程透明、服务报酬协商约定、业主参与激励等创新,构建起“去中心化”的业主自主管理机制,为破解陌生人社区困境提供了“技术+制度”的双重解决方案。

图/东北大学张雷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张网成教授基于实证分析,剖析了场域视角下县域红十字基层组织的发展困境,为基层组织突破“休眠”状态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图/北京师范大学张网成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蔡礼强教授主张以县(市、区)为整体治理单元,构建党建引领与数字技术双向赋能的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共同体建设,实现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 

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蔡礼强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朱耀垠教授围绕社区社会企业的优势作用展开论述,指出社区社会企业兼具市场手段与公益属性,在盘活社区资源、承接公共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等方面成效显著。他同时梳理了社区社会企业与社区服务业、社区商业的区别,探讨了居委会作为运营主体的争议与实践经验,为规范其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图/北京师范大学朱耀垠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傅昌波教授倡导“尊重主体地位,激发社会活力”。他以顺德社区慈善信托为例,提出通过设立永续慈善基金、搭建参与平台、释放社区资源等方式,唤醒居民主体意识,让“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成为社区风尚。

图/北京师范大学傅昌波教授

南京大学闵学勤教授指出城市社区已进入第四发展阶段,需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养老、托育、便民服务等资源。她介绍了社会企业、社区分公司、“物社合体”等模式,为社区实现“自我造血”提供了多元样本。

图/南京大学闵学勤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珂教授详解社区基金会在在整合资源、发展公益、培育社区资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介绍了我国社区基金会的本土化发展样态,强调其在构建多元参与平台、推动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价值。

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珂教授

在圆桌环节,两场深度研讨精彩纷呈。第一场“品质生活的人民期待”由西安交通大学边燕杰教授主持,云南大学罗强强、达拉特旗组织部冮玲玉、沈阳浑南区党建服务中心张卓、北京市社科院包路芳等嘉宾,围绕民生服务升级、党建引领基层服务、社区品质提升等议题展开交流,共识认为品质生活需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推动公共服务精细化、多元化。

第二场“社区发展中的关系重构与共识凝聚”由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友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陈锋、抚顺新抚区委常委张杰、上海市委党校何海兵等嘉宾,聚焦数字时代差序格局演变、“五治融合”实践、乡土文化传承等内容深入探讨。嘉宾们认为,社区关系重构需兼顾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治理,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共识。

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唐鸣在总结时表示,本次会议汇聚多方智慧,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与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学术成果转化,让社区真正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园。

上一篇:江西玉山县四股桥乡开展十一月份“安全防范警示日”活动
下一篇:陕西眉县:探索“片区联盟”治理新模式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